「你們是如何定義街友?」

  「由街友自己發聲。」

 

   /SDC街友之聲

 

 

 「聯繫情感、傳遞溫度,用微笑治癒人心。」

「我希望這些被我們關注到的,可能平常大家會忽略到的街友群體,他們能夠由於我們的關注,讓他們的生活發生一點一滴的進步和發展 。」SDC街友之聲,為街友發聲。『S代表streetD代表dedicate』、『C代表cherish』。

WHAT WE ARE ?

為街友發聲的大學生自媒體非營利平台。研究地區以龍山寺艋舺公園為主。了解街友生命故事,透過短暫陪伴,讓街友感受到城市間的溫度,也透過採訪中,讓大眾破除對街友的刻板印象。團隊每週固定抽時間去艋舺公園和街友聊天,融入街友生活,建立親密感連結,透過YOITUBE頻道,動態拍攝實記,傳遞街友真實樣貌。

 

「真實,卻寫實的街友生活。」

 

 人生何嘗不是一本書?我們是作者,也是讀者。我們在讀懂別人的故事,也在讀著自己的生活。我想所有東西都要用語言嗎?我們言為心聲,其實有時候心與心的交流並不需要這麼多的言語。她是陳金珠,一名在艋舺當了三十多年的街友,也是本平台第一位採訪的對象,記得採訪完最後他用我聽不太懂的閩南語和我說:「謝謝你們今天陪我講講話,今天的我真的很開心。」像媽媽一樣溫暖的米粉阿姨,他總是會說:「不要花錢買東西請我啦,你們是學生,要留著用。」記得在芒草心擔任西門導覽員的王先生哭著說的那一句:「媽媽,我好想你,你還好嗎?」

 

 「生活走進景深,你想說的,我們都透過鏡頭幫你紀錄下來。」

走入景深,我們採訪了10多位街友,接訪了30多位大眾,拍攝了6支節目短視頻,辦了一次線下活動,疫情之間單則影片瀏覽量達到2720觀看人數。

 「深入訪談,因為溝通,懂你」

我們實際進行訪問,走入街友的生活故事,除了要好的態度和溫度,還有另一個「角度」。在採訪街友,曾經的我帶著「若是、關懷」的眼光去對待他們,但後來我發現我們應該用平視的角度,和他們相處。為了更好地了解街友,團隊去聽了一場台大教授的演講《無家者的世界,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觀察》,他說了一句話很觸及我:「不要帶著功利性去採訪和街友相處,試著和他們做朋友,融入到地域性裡,才能了解街友真實的生活。」

「進入人群,我們活動失敗了。」

如今疫情危機是國人關注的議題,於是在二月中旬疫情出其實,我們在網路進行一個《街友,需不需要口罩?》的投票活動,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回覆,並且在艋舺公園舉辦一次線下活動專門發放免費的口罩與暖暖包給街友。活動失敗了,因為萬華公園駐警吳小隊長表示,「場域並不合適,無法篩選出真正需要的街友。」故最終我們將一百份口罩與暖暖包,送至萬華社會局,由社工單位為我們進行發放給需要的街友。

「如果你問我,我們幫助街友什麼?」

我們採訪的街友並不多,做的幫助很微小,但後來我發現並不是報導採訪的多,就算是好。我們是傳播者就是要走的遠,貼的近,訪的深,評的準,讓這份傳播更多價值,將真實街友的生活透過傳播的方式,帶給民眾。